发布时间:2025-01-04 08:00:09 来源: sp20250104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各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制造业产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不断发生变迁,形成动态发展的全球产能格局。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决定的客观现象,需要科学理性的认识。
全球产能格局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因比较优势不同,形成不同的国际产业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共同享有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收益,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内在逻辑。全球大市场中,产出和需求不是限定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每个国家的制造业都同时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而生产,也通过国际市场满足自身多元化的需求。比如,美国半导体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总部在美国的芯片企业销售额达275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48%;中国1805亿美元半导体市场中,美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占53.4%。又如,日本丰田汽车2023财年实现全球销量1030.95万辆,其中877.96万辆在海外销售,海外销量占全球销量比重高达85%。这种产能超出一国国内市场需求的情况,并不是所谓“产能过剩”,而是经济全球化中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自然现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之一。
全球产能格局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从根本上调节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也决定着产能的分布格局。在市场竞争中,生产效率更高的产能可以更低的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从而淘汰生产效率低的产能。在这个过程中,高效产能与低效产能的阶段性并存并不是产能过剩,反而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必经的过程。比如,随着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开始逐步替代燃油车。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接近1400万辆,占总销量的18%,预计到2030年,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有1/3是电动汽车,美国和欧盟这一比例有望接近1/5。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上半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50.39%,首次超过燃油车。从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看,全球新能源汽车供需缺口不断扩大,高效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不足。因此,什么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哪些产能是过剩产能,应交给市场去判断,放在全球下来衡量。以“过剩”的名义排除竞争,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和规则,不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必定导致垄断、低效和停滞,不利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全球产能格局是经济规律与科技创新作用的结果。产能是动态发展的制造业能力,随着产业组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进步,是从新到旧、再从旧到新不断循环的过程,其中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活跃、科技进步快的地方,产能形态也就多、产能更新速度就更快,不同科技水平、科技路线的产能同台竞争、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是这个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伴随新旧产能竞争更替,产能优势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替。正如百年来内燃机、底盘生产、电子化等技术创新应用推动汽车产业迭代升级,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密码”是绿色低碳发展引领下,电池、电机等能源驱动系统的整体性创新。这一创新也带动全球新能源优质产能向中国集聚。2023年特斯拉全球交付总量中超过50%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博世、麦格纳、巴斯夫等国际厂商均加大在中国市场研发投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性创新、整体性崛起既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也为弥补全球新能源汽车供需缺口、实现绿色发展作出贡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认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的活力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对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而言,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至关重要”。要看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优质产能在一国不断涌现集聚是市场活力的显现。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和最大商品出口国,无数新兴的产业和企业不断涌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上演依靠科技创新推陈出新、奋勇争先的市场大戏,这是中国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反映,而不是什么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的表现。
市场驱动的全球产能格局调整将在波折中不断向前。近年来,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在经济领域“脱钩断链”,实施“小院高墙”“友岸外包”“产能备份”等措施,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和全球性产能过剩。这种逆全球化、排除竞争、违背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行为,推高了全球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损害的是全球消费者福祉和相关领域企业利益。只有自由贸易、充分竞争,才能形成全球产能格局的最优解。很多国际企业已经正确认识到,竞争激烈、创新活跃的中国市场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健身房”。面对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开放公平的市场上与中国企业光明正大地竞争,并寻求合作机会,共同进步,而不是躲在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墙后,射出“产能过剩”的冷箭。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是中国从过去两个世纪历史中得出的重要经验,也将得到新世纪历史的进一步检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6日 0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